经典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穿越当县令 > 150-153
    第151章

    漳兴五年, 五月初六。

    处理完安济府的事情之后,纪楚一行立刻前往浩州。

    现在的安济府,一部分灾民离开, 剩下的则由当地大户支起粥棚接济。

    剩下的,只要等买粮的薛明成过来即可。

    要说浩州情况也差不多。

    不少灾民有序逃荒, 留下大户也不敢再多言, 老老实实开仓放粮。

    这些敛财大户的粮食,足以支撑到朝廷新粮过来。

    那为何还要亲自过去?

    是不放心杜忠杜知州吗。

    杜知州本人也是这样想的, 不过他去迎接纪大人的时候,小老头直接抱着纪楚痛哭。

    如果按年纪来看, 小老头都能当纪楚的爹了,但在官场上,大人帮了他太多,不怪他直接哭啊。

    哭归哭,实际上浩州被杜知州治理得不错。

    他踏实细心,做事也公正。

    再有纪楚在旁边协助, 本地情况虽然严重, 却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就连那百姓暴乱, 也是有人刻意为之。

    出了这样的人,他还能维持其他各县不乱, 已经很厉害了。

    这也是杜知州满腹委屈的原因。

    他都这么努力了啊!

    凭什么还这样对他!

    当官真的太难了!

    不过听说纪大人在安济府的情况后, 杜知州才知道, 他这边的乱子不是针对他。

    完全是对纪楚的陷阱。

    他们这俩人, 可真惨啊。

    随着安济府事情结束, 该老实的都老实了。

    杜大人觉得,应该没什么事了吧。

    怎么纪大人专门跑到浩州,看起来还十分紧急?

    纪楚看杜大人疑惑, 反而笑道:“要的就是紧急。”

    在场都是自己人,要么是纪楚手下,要么是杜忠心腹,他直接道:“总不能只见招拆招,破了他们的计策是一回事。”

    “让他们加倍奉还,又是另一回事。”

    啊?

    加倍奉还?!

    怎么加倍啊。

    这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那些人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还不够吗。

    自然不够。

    看出纪大人的意思之后,杜大人的随从等人也兴奋了。

    “纪大人,我们要怎么做。”

    “早就憋屈死了,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所以要彻查。”纪楚直接道。

    从三月份到京城,如今已经五月份,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纪楚几乎没怎么休息过,现在看起来依旧精神奕奕。

    “本官要查清楚,那所谓的暴乱到底怎么回事。”

    杜知州眼前一亮,没错!要查!

    最近事情极多,大家想都是,能把事情按下去即可,谁也没精力往深了看。

    这会想来,往深了查才是最好的。

    他们不能总是防守,一点也不反击啊。

    纪楚来得突然,命令下得也快。

    之前被关起来的暴乱佃户终于有人提审。

    他们不用本地官吏,只用纪楚跟杜忠的人,专门审问情况。

    从如何捡到杜知州跟老友之间的信,再到谁提起的抢东西,以及中间的利益勾连等等。

    他们就是要乘胜追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也因这快速的反应,挑事的大户根本反应不过来。

    当天晚上,等人再少一些的时候,杜知州再次主动去纪大人书房。

    这次只剩下纪楚,李师爷,还有杜知州。

    看这人这样更少,杜知州就知道,纪大人早就在等着他了。

    虽说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朝廷暂时也没有追究的意思,可他还是要跟纪大人道歉,以及想想如何补救。

    那就是杜知州信件泄露一事。

    浩州百姓暴乱的导火索,便是他跟老友的信件。

    说起这件事,杜知州脸色有些灰白。

    “我跟老友已经有几十年的交情。”

    都说人的年龄渐长,身边好友会越来越少,杜知州也不例外。

    可这朋友,是他读书时候就认识。

    之后老友考上举人,他随后跟上。

    只是杜大人再考上进士,老友则留在家乡府学里当夫子,当助教。

    虽说一个举人,一个进士,但两人关系并没有变差。

    更因杜大人官途不顺,在外颠沛流离,那老友在家乡还帮他照顾爹娘。

    这般深厚的友情,自然让杜大人在老友面前,多了几分口无遮拦。

    故而,有了那封书信。

    杜知州把纪楚跟他讲的话,写在信中,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吐槽一下浩州的局面。

    谁能想到,这封信会落到政敌的手里。

    还是利用他,来攻击纪大人。

    说起这些事,杜大人泪光闪闪:“出事之后,我让家中长子特意去问。”

    “他不仅避而不见,还告诉家人关好门户,以后不要再来往。”

    这么做,自然显得欲盖弥彰。

    几经调查,杜大人的老友已经接到府学的新任命,成功升为府学右训导。

    而那段时间,跟京城跟江南有不少书信往来,还有江南大族子弟前来交涉。

    所以老友出卖他的原因,自不用讲。

    不见杜知州的儿子,一是想彻底断了这个关系,二也有愧疚。

    用几十年的友情换了升官。

    个中滋味,谁又能真正体会得到。

    杜大人至今也没说过老友一句不好,只是把这件事完完整整说出来。

    他们既然要反击,那就正儿八经地反击,他自然不能藏着掖着。

    “读书的时候,多有竞争,那时候还觉得有意思。”

    可做官上的竞争,实在太过残酷。

    李师爷稍稍叹气,以前杜大人官途不顺的时候,那还好些。

    那老友虽是举人,可在老家府学当学官,其实过得不错。

    杜大人看似当了通判,但却是昌河州那种地方,双方还算平衡。

    只是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人人都觉得,那里的官员也要“沾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杜通判很快成了有绝对实权的杜知州,还从边关去了中原重地。

    当时杜大人自己都知道,他自己好好当差,被调到京城也是可行的。

    虽说浩州出了事,但此乃天灾,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牵连他。

    而杜知州多年的办事经验,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

    在浩州暴乱之事未出之前,其实处置得一直不错。

    否则纪楚也不会放心地去往安济府,继续把浩州留给杜大人。

    但正是这样,杜大人的老友心态才开始失衡。

    又或者是从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这心态就不一样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

    杜大人叹气道:“那边的事情就是这样,这是跟他联系的人员名单。”

    安家,纪家。

    还有范家。

    纪楚看着范家的名字,开口道:“睿王妃的娘家?”

    杜大人点头,刚看到范家的时候,他还觉得奇怪,之后多番查证,确定是江南范家,也就是睿王妃的娘家。

    要说前太子一党,早就不足为惧。

    这江南范家,却是有自己势力,就算不依靠太子,也是厉害的。

    只是前太子病逝,太子妃变为睿王妃,加上睿王妃急流勇退,还鼎力支持当今皇上,更是跟几个公主关系不错。

    因此,范家不仅没受牵连,还能潜心经营家族。

    没想到范家贪心不足,舍弃女儿给他们铺好的稳妥之路,竟然大肆敛财。

    就连天灾人祸都不放过。

    或许在外人看来,范家有今日的家业,已经很不错了。

    但在他们自己人看来。

    他们原本应该是皇后族人,这才是他们贪心的根本。

    范家认为,自己应获利更多才是。

    睿王妃的急流勇退,不过是女儿之见,一点也没有大志向。

    倘若他们能说让世子登基,不仅睿王妃,还是他们范家,还会被什么薛明成,纪楚之流胁迫?

    可惜那世子被他母亲睿王妃养得毫无主见,竟然也觉得,如今家中跟范家都很好,不必再折腾。

    甚至说什么,他爹,也就是前太子若在,也会觉得如今的平临国很好。

    纪楚稍微摇头。

    如果没有灾情,这些小人不足为惧,用不了几年,自己都要接受如今的事实。

    偏偏遇到大灾,他们仗着家族积攒的财势,想要扳回一城。

    不至于推翻皇帝,但肯定会要一个新的平衡。

    那就是让皇上默许他们在江南一带积攒财富,又或者会跟皇上谈“分账”。

    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都离不开一件事。

    那就是借着压榨百姓,获得更多权势。

    杜知州说到最后,自己也叹口气,只纪大人吩咐。

    只是有个问题。

    安家季家还好说。

    那范家怎么办,他们家在江南一带势力,几乎不可撼动。

    还有京城那边,又该如何。

    纪楚却看向京城的方向,直接道:“等。”

    等什么

    杜知州还在疑惑。

    可京城方向,什么也没有啊。

    因为纪楚等的人,从安济府方向来了!

    张太监一路都不敢停,擦着头上的汗:“太热了,这地方什么时候能下雨啊。”

    李师爷跟张太监都很熟悉了,亲自给他倒茶:“张总管辛苦了,不用这么着急的。”

    衙门其他人颇有些惊讶,皇上派张总管过来,不是监督纪大人吗。

    为何李师爷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监督二字,便属纪钦差的半个上级了。

    那张太监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顺手的接过茶杯,颇有些抱怨:“你们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听说他在安济府,所以我们巴巴的跑过去,人刚到,就听说你们又来了浩州。”

    “这般辛苦,皇上肯定会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这三个关键词,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过来。

    这哪里是监督,这分明是撑腰。

    张太监整个人十分放松,根本不是过来监督的,甚至道:“皇上听说你们家带头捐粮,以至于整个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奖励了。”

    奖励还用斟酌?

    又听人家道:“皇上不知从哪听说的,说你家依旧住着之前的老房子,都没有再起宅院,所以准备把原化州一处旧别院整理出来,从陛下的私库里出钱。”

    “到时候,也能更让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还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们在家照顾你爹娘,这才能让你在外面安心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对他们。”

    这些话说起来琐碎无比,听起来还颇有些唠叨。

    可越琐碎越唠叨,那就显得不是公事公办。

    皇上所说的旧别院,肯定也不是什么简单别院,多半是皇家临时行宫,虽说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库给修缮啊。

    看似贬纪楚没在家照顾爹娘,但那话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帮着赡养爹娘,厚待兄嫂。

    还给了个十分合适的理由,纪楚是在为百姓做事。

    但凡听了这些话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纪楚手中的权势更稳了几分。

    因为张太监的到来,浩州依旧心存妄想的人,现在不仅老实了,甚至开始跪舔纪大人。

    都这样了,真不能抱着原来的大腿不放,老老实实听话吧。

    至于背后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这层助力后,纪楚搜集罪证的速度显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证据打包送回京城。

    张太监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没有“找麻烦”,反而跟着做了不少事。

    能在宫里做总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张太监更是如此,无论人情往来,还是实际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让大家担忧的是,尽管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当地官府赈灾跟大户们赈灾全都安排上了。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各地粮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户的粮仓都要见底。

    这样下去,不仅百姓要反,就连大户们也要反啊。

    而出去买粮的薛明成,则一直没有消息。

    相比灾区一会闹事,一会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灾情方面的事,低调得不像话。

    因为他们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个工业作坊园的审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刘大人的评估小组,来到江南一带后,就开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园的标准已经出来。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数学联盟的人就会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

    有工部景大人跟刘宝愈刘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园的名字,不许再用这个招牌。

    作坊园这个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么连锁店一样,有没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刚开始时,这个评估小组还算低调。

    可连着摘了十几个作坊园的牌子,才让各地作坊老板感到恐慌。

    因为没了这个牌子,他们的订单锐减,收入肯定跟着锐减,就连一些工匠也要离开,他们要真正地作坊园做事。

    这事带来的震动不可谓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带,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说纪楚昌河州如鱼得水。

    那薛明成在这里,则是举步维艰。

    谁也没想到,他要筹粮,还要筹买平价甚至低价粮,竟然来这。

    在这当知府的时候,薛明成过得可不算好,这里的人也不听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瘪的时候,工业园评估组的官员,“正好”来了宣新府。

    作为本地知府,还作为景大人他们的好友,几个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顿饭。

    也就是这顿饭,让当地唯恐被摘牌的工业作坊园找到机会。

    不想被摘牌的话,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让他帮忙说说好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少人还真去了。

    而去的结果,竟然出乎他们的意料。

    “要说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给你们一些时间,让你们有个充足的准备,还算可行。”

    薛明成此话一出,整个宣新府八家作坊园,立刻开始行动。

    等会,薛大人您还没说,您为何要帮忙啊。

    这个简单,我需要赈灾粮。

    整个宣新府大家族明白过来。

    薛明成确实有所准备,想要延迟摘牌时间,给他们调整跟补充的机会,那就要付出代价。

    这代价,就是帮薛明成弄到赈灾粮。

    等于说,用钱换自家作坊园。

    虽说不是确保作坊园能留下来,可只要给了时间,就能朝着作坊园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园的要求虽然严苛,认真照做,却能良性发展,无论怎么看都是不亏的。

    就在各家商议之时,有个极为敏锐的官员道:“工业作坊园的评估组,是什么时候来江南的?”

    是在赈灾队伍来之前。

    不对,是在确定赈灾钦差为纪楚,薛明成之后的。

    不管是赈灾队伍,还是那评估组,都在京城碰过面。

    所以,这是朝廷早就计划好的?!

    朝廷确实要整顿乱象频出的作坊园,但也不会完全扼杀。

    干脆借着评估的名义,既是整顿,也是促进发展。

    而其中的中间地带,则完全留给了赈灾。

    你们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处,享受纪楚也好,朝廷也好,带来的工业作坊园。

    也要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这低价的赈灾粮,就是代价。

    用低价粮食,换一个真正的作坊园。

    这买卖,其实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个作坊园老板都会心动。

    各家还在商议的时候。

    那评估队伍里的刘宝愈刘大人还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纪楚的名字上,全都给关停了。”???

    刘大人?!

    这不合适吧。

    周大人也道:“已经给了机会,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适了。”

    这话过于文雅,翻译一下,不要给脸不要脸。

    天下有灾,你们本来就要出赈灾粮,好好商议还不给,那就等着纪楚来吧。

    事实上,纪楚在中原赈灾的影响力,已经传到没受灾的其他地方。

    各地百姓,都有陆陆续续离开家乡的存在。

    而且跟着逃荒队伍过去,路上还更安全。

    别人就算了。

    你周大人跟纪楚不是有仇吗?

    怎么还这样做事?

    有人问到周大人跟前,他只能捏着鼻子道:“本官对事不对人。”

    这话说的,好像真的跟纪楚有矛盾一样。

    实际稍微想想,其实过于模棱两可了。

    不少人只觉得他们轻敌。

    没想到评估组跟赈灾的人,竟然穿一条裤子。

    早知道他们目的相同,当初就不会让评估组来得那样顺利。

    谁能想到,跟纪楚关系不好的周大人,同样是计划一环。

    看着他们讨论,周大人心道,纪楚辛辛苦苦托人给他做的上好画笔还在家里了。

    这些事情赶紧处理完,他也好赶紧回去画画。

    要说之前,周大人还觉得他的名声被棉花拖累。

    最近几年反而无所谓了。

    在工业作坊园以及赈灾上甚至有大用,更让他觉得无比淡然。

    此事磨炼他的心性跟意志,只觉得外面风言风语的十分可笑。

    还不如学纪楚那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谁还会在意外界的看法。

    有这两者配合。

    再加上即将要接受评估的工业作坊园,低价粮食很快主动送到薛明成手中。

    至于那些已经被摘牌的?

    不好意思,没机会了,摘了之后,三年之内不准接受评估。

    这个条例一出,跑过来送粮的人更多了。

    我们送粮!

    给我们作坊园一点时间,让我们好好整改啊。

    薛明成看着宣新府众人脸色变化之大,在此地的怨气也少了。

    管你们怎么想,他能买到便宜的赈灾粮即可。

    对了,一边买粮,一边让本地佃户离开。

    去东北开荒吧,那边都有自己土地的。

    薛明成做事又阴又狠,狐狸般的眼神再次出现。

    以前他是意志不坚定,现在被叙州百姓感动,又知道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那各种手段还不是招手就来。

    他可不像纪楚那般光明磊落,他什么阴招都会用啊。

    不把你们搞垮,他就不姓薛。

    薛明成还卡着时间,确定把灾区大户们榨得差不多,再把粮食运过去。

    粮食送得早了,那些大户们就会少出粮。

    送得晚了,又会有麻烦。

    所以这时机很重要。

    纪楚跟薛明成两人配合默契,在各地大户受不了之前,把新一批赈灾粮送到。

    气得众人牙痒痒,对他们又没有办法。

    因为那睿王妃的弟弟范大人,已经被皇上责问了。

    这些抱团的士族,哪是被纪楚昌河州混合双打,分明是联合皇上,三头挨打。

    有些人要利用旱情敛财,有人利用旱灾缓解土地兼并。

    至于谁赢了,似乎已经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日子,纪楚跟赈灾队伍,以及张太监等人,在灾区四处奔波。

    大事小情,总有忙不完的。

    他们会拼尽全力,让百姓度过这场天灾,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六月初六深夜,忙了一天的纪楚等人刚刚躺下,便听到一声惊雷炸开。

    纪楚立刻睁开眼,望向窗外。

    一起跑出来的,还有随行官吏们。

    原本满天星光的天空,瞬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一炷香后,属于夏季的雷暴雨倾盆而下。

    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第152章

    “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全城百姓全都醒了, 先是不敢置信,还以为自己在梦中。

    无数人冲到屋外,感受甘霖落下。

    下雨了。

    期盼这样久的雨, 终于下来。

    雨水打在皮肤上,滋润无数人痛苦的回忆, 雨水跟泪水混在一起, 竟然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

    而这倾盆大雨,不管你百姓是佃户, 还是商人,是士族, 均匀地落在城中。

    并不会因为有钱有势,或者贫穷苦难而有所倾斜。

    这场兴奋持续到早上,大雨依旧未停,大有把之前雨水补回来的感觉。

    纪楚派出去差役也陆陆续续回来,灾区十二州府的官员也派人过来报信。

    各地雨水大小虽有不同,可大部分地方陆陆续续下了。

    就算没雨的地方, 天也开始阴沉, 明显有下雨的迹象。

    “这般好消息, 赶紧送回京城吧。”张太监兴奋得坐不住,即使一晚上没睡, 看起来还是很精神。

    纪楚那边已经写好奏章, 可以立刻呈报, 但他道:“再等等, 十二州府的知州知府都很辛苦, 把大家的文书集齐了,一起送过去。”

    张太监眼前一亮。

    好啊!

    还是你纪楚会做官。

    实际上,纪楚也是知道, 这次皇上出了大力。

    毕竟他们在外面办差,京城要是没稳住,事情不会这样顺利。

    你给我面子,我肯定也给你面子啊。

    再说旱情只是缓解,后续还需要皇上再下令赈灾,打好关系肯定没错。

    说话间,薛明成已经回来了。

    他这段时间在外面送粮,整个人都晒黑了不少,这会看着却极为精神:“好啊,这场大雨实在是好。”

    雨一下来,灾情立刻就有缓解。

    沿途不少地方都能受益。

    虽说已经六月份,主粮是种不成了,可再种点豆子,蔬菜之类的农作物,总算有些收获。

    不管是多是少,至少有点口粮,官府也好,地方也好,朝廷也好,大家压力倍减。

    薛明成回来之后,自然也开始写上报的文书。

    中午时分,各地公文全都飞速送到,一起再送到京城。

    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里,不仅写了十二州府的情况,更写了后续赈灾事宜。

    庆贺是要庆贺的。

    后续安排同样不能松懈。

    比如各地如今的人数,田地情况,还有灾情时出现的乱象,全部一一清查。

    再有帮着灾后重建,以及这几年的税收减免等等。

    在各地百姓庆贺下雨的时候,赈灾队伍开始布置灾后重建的事,希望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百姓们的庆祝还在继续,有些人甚至跑到河道附近,看着水流一点点增加,看着干裂的土地终于湿润。

    同样高兴的,自然还有得到消息的京城。

    下雨的第一时间,纪楚跟张太监就送了文书回京。

    第二天早上,更是收集灾区各地情况,以及各地文书再送到京城。

    这种事,肯定是八百里加急送回,让刚下了早朝的皇上,就收到灾区下雨的好消息。

    刚散朝的大臣们又被召了回来,听说是灾区下雨的事,急急忙忙跑到勤政殿。

    按理说,宫中不允许这样跑的,可这次特殊,皇上肯定不计较,只是兴奋道:“太好了,久旱逢甘霖,终于下雨了。”

    “是啊,真是老天爷开眼,终于下了雨。”

    “只这一场雨,就能缓解旱情。”

    “就是不知道雨有多大,范围又有多广。”

    还好,纪楚他们很快又送来文书。

    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全部送来各地情形,把下雨的范围写得清清楚楚。

    皇上一封封奏章看着,脸上的笑意根本止不住。

    官员们同样一封封接着看,有些人还看到自己家乡情况,忍不住松口气。

    太好了。

    都在下雨,这场雨的范围之广,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好。

    原本愁眉苦脸的官员们,顿时喜笑颜开。

    虽说远隔千里,但赈灾筹款调粮,跟整个平临国都息息相关。

    尤其是户部尚书,赈灾压力一直极大,这雨一来,终于能松口气。

    其中几个官员,老家也在灾区内,他们家被纪楚薛明成逼着捐粮,每日施粥送出去的粮食,让每个人都心疼。

    皇上自然也高兴。

    毕竟旱情如此之大,难免有人说这是天灾,是皇上无德云云。

    总之这对心理生理乃至钱袋,都是极大的考验。

    稍有不慎,足以造成平临国动荡。

    回头再看,这场持续大半年的旱情,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考验。

    还好,他们都挺过来了。

    只是无论国库,还是各地屯粮,甚至皇上私库,都损失颇重。

    现在看着一封封奏章,就知道这场灾祸终于过去。

    许义许阁老看了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笑着道:“他们两个还非常谨慎,已经在准备灾后重建了。”

    皇上也点头:“前期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能在最后阶段差事。”

    收尾之事要做好啊,否则前面花大力气赈灾,也是前功尽弃。

    皇上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奏章,各地知州知府极尽夸赞,说各地百姓都感谢皇上赈灾,感念皇上恩德云云。

    文人若是想夸人,还是举人进士们想夸人,轻轻松松就能把人捧到天上去。

    就算是自己不会写,下面总会厉害的书吏师爷,此刻不就派上用场了。

    知州知府们还得了纪楚的暗示,这一封封奏章,就差把皇上马屁拍到天边。

    当然,还有朝廷官员做的努力,以及各地大户们的捐钱捐粮等等。

    这哪里是奏章,分明是表扬信,把大家夸得通体舒泰。

    中心思想就是,没有皇上,没有朝廷官员,没有户部大人们的努力,还有各地大户慷慨解囊。

    这场灾情只会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中原十二州府的百姓官员,都感谢你们,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其实这话并不算夸张。

    毕竟中间虽有波澜,但只要不把百姓饿着,那就算成功。

    户部尚书看着下面的夸赞,嘴上虽然不说,可嘴角已经扬起来了。

    大家能不知道,这是纪楚跟薛明成故意为之吗?

    可就算是知道,谁不愿意听人夸赞啊。

    皇上最后开口:“纪楚说是没错,十二州府肯定没有粮食种子,能卖的农具器物,应该都卖了。”

    “许多地方的河堤也需要再次加固,以防雨水太多,再有水灾。”

    勤政殿里再次商议赈灾事宜。

    不过这次的氛围,明显轻松很多,一样咬死不给钱的户部尚书,也在商议怎么从何地调来粮食种子,以及再从滇州调拨棉花种,用于明年的耕种。

    虽说如今才六月份,可这调拨,运输,发放都需要时间,提前准备肯定没问题。

    这场旷日已久的旱灾,终于有头有尾,就算这收尾,朝廷也考虑得面面俱到。

    皇上也下令,免除十二州府今年明年的田税,后年粮税也减半,好让百姓休养生息。

    连逃荒到昌河州的百姓,都免了一年的税收。

    奏章送到京城,善政再送出来。

    就是户部尚书不笑了。

    被夸的时候确实很好。

    可这一个个地方都在免税,日子还过不过了?

    国库本就空虚,现在怎么办啊。

    中原十二州府不交税,那昌河州逃荒百姓不交,岐州这几年更不交了。

    国库缺的税款,从哪里补回来?

    皇上反而宽慰他:“纪楚不是说了吗,去外面挣钱啊。”

    这些年,跟国外交易的税收逐渐增加,尤其是海上大船,每年挣来的税款逐渐增加。

    反正银子这种东西,确实很重要,可要是放在库房那就是死物。

    不如安抚好百姓,换一个太平盛世。

    皇上自觉他没那么高尚的品格,但事情都已经做了,那就做得尽善尽美。

    有纪楚这样的官员是他的幸运,不能不识好歹啊!

    皇上的品格或许不够高,但他懂得审时度势,更有几分聪明,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既然能有一个好名声,为什么不要啊。

    他想要啊。

    他还想让后世夸他呢。

    毕竟,他是以爱民立世,以爱民作为稳固朝局的根本。

    他不能自毁城墙。

    等皇上的善政传到灾区,已经昌河州的逃荒百姓耳朵里,带来的,自然是山呼海啸般的赞颂声。

    张太监带来的手下们,笔尖动得飞快,把各地百姓的夸张,以及官员们的赞扬,还有戏班子新编的戏曲,全都如实记录。

    皇上看到这些,肯定很高兴!

    纪楚肯定没有阻拦,只要听夸即可。

    不过也不能过分,要让皇上知道,这样的夸赞跟经验,以及即将名垂青史的可能,都是因为他爱民如子。

    这才是他被夸赞的根本。

    正说着,还有百姓主动过来,说是知道张太监他们是皇上派来的使者,特意前来感谢。

    张太监他们傻眼。

    他们也被记住了?

    张太监下意识看向纪大人,刚想说什么,就见百姓们热切的眼神。

    他们确实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知恩图报,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地良心。

    算了。

    不管是不是纪大人安排的。

    大家确实受用就对了。

    忙前忙后几个月,谁不想被夸几句呢。

    他们这些当太监的,做到如今的位置,其实很受人尊重。

    但这种尊重,都是对他们身份地位的重视,像这般把他们当个人,当个好人的,则极为罕见。

    人活到一定程度,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大雨持续到六月初八上午,天气放晴,万里无云。

    各地的灾后重建也正式开始。

    离开的人极多,留下的人也要再次统计,借着这件事,顺便重新清查土地,以及把这期间犯事的全都抓起来。

    这自然以安家,季家,以及范家为首。

    皇上让张太监送来的建业侯印章起了作用。

    再加上许多罪行证据确凿,杜知州老友跟范家勾结的罪证也呈到京城。

    天灾之后的收尾也尤为重要。

    纪楚,薛明成,张太监,以及十二个知州知府,全都为此事忙碌。

    这场旱情之严重,几十年未有。

    可因为各地跟朝廷处置得当,除了最开始有骚乱之外,整体看起来,竟然没出什么大错。

    这就算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因为逃荒的人离开,本地土地压力也缓解不少。

    甚至顺便解决了工业作坊园胡乱开设的问题。

    一直到七月份,旱情真正得以缓解,当地百姓开始种些蔬菜,豆子,再靠着还在开设的粥棚,肯定能过了灾年。

    而纪楚跟薛明成也要收拾收拾,回京城了。

    顺便押解扰乱赈灾的犯人,一并送回京城。

    等待他们的,多半是灭顶之灾。

    灾区百姓可不管那么多,他们眼含热泪,看着赈灾队伍离开。

    纪大人他们为灾区做了多少,他们更是清楚。

    若不是两位大人以及他们手下周旋,十二州府根本不可能平安度过灾年,更不可能平安无事。

    可他们两个并不邀功,只把各项夸赞也平分出去,显得格外低调。

    但谁心里不是明镜一般,这场大灾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

    他们急匆匆回京城,也不是邀功,而是进行最后的汇报。

    趁着灾情差不多结束,该算的账也要算了。

    安家,季家,以及范家,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从旱情缓解之后,他们就在各方走动,希望能从轻处罚。

    范大人更是没想到,不管是浩州暴乱,还是安济府的陷阱,原本都是弹劾纪楚的利器,却反过来被人家利用。

    把这两件事的罪证,以及他们在江南一带干的“好事”统统搜罗出来,变成压死他们的秤砣。

    灾情处理得越好,他们的小动作就越显眼。

    甚至有人说,好好做事不行吗,为什么要捣乱。

    如果不是你们捣乱,各方还能少出点粮食,少点损失。

    都是马后炮!

    搞得你们多正义一样,难道你们就不想弄死纪楚?

    范家在京城的宅院,基本已经被控制起来。

    就等着罪证送过来。

    纪楚跟薛明成到京城那一日,基本就是他们的死期。

    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范大人重金请人送信给自己姐姐,也就是睿王妃。

    求睿王妃救救他,救救家里。

    但这些信件全都杳无音信,一点回音也没有。

    睿王府中,王妃稍稍叹气,把这一封封书信全都烧掉,眼里又带了些不耐烦。

    不是她不想救,而是事情到这种地步,还有信件能传出来,皇上必然都是看过的。

    如今也是试探她的态度,她不能心软,更不能去帮忙。

    否则别说范家,就连睿王府也保不住。

    她跟孩子活着,还能保全一部分范家人,同时有点怨恨。

    自己千叮万嘱全都没用。

    现在祸到临头,又来找她帮忙。

    睿王妃的安静,让皇上还是很满意的,等到纪楚他们回来时,态度更是格外不错。

    这次旱情严重,但好在处置得当,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甚至帮忙解决许多弊病,皇上自然看在眼里。

    再说,如今朝廷内外对他的赞扬,更是溢于言表。

    经过这件事,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皇位是否得当,毕竟换个人过来,不可能把这场天灾处置得如此完备。

    皇上看着纪楚跟薛明成,难免想到自己还未登基那一年,这一晃,都五六年过去了。

    有这样的臣子,还真是省心。

    至于他们带来的范家罪证,更能让他好好出一口恶气。

    四处造谣他地位不正,还霸占着江南大部分税收,全都充作自家私产。

    他皇兄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行。

    处理范家,甚至能侧面证明死了的太子,也不是什么都好。

    总不能因为人死了,就觉得那位当皇帝,一定比自己当得好吧。

    不论是朝廷国库,还是他自己的私库,都急需补充。

    抄了这些人的家,户部尚书就不用担心国库空虚了。

    这也正是纪楚早早跟皇上商议的结果。

    问百姓要那三瓜两枣,实在太慢。

    一个是海运的税收跟买卖的收入。

    还有就是这些江南敛财大户的赃款,可比灾后的税收多多了。

    放在之前,范家也好,季家,安家都不好动。

    可现在不同。

    皇上的威望在平临国达到顶峰,他要动谁,都是一句话的事。

    范家估计还不知道,他们家岂止有灭顶之灾。

    可这又能怪得了谁,还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大肆敛财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天,土地兼并那样更严重,逼得百姓们背井离乡,怎么没想到这么一天。

    靠着前太子妃娘家的身份,他们作恶太久了。

    对范家的处置,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毕竟灾情的事就在眼前,而且罪证却是确凿,阻挠救灾,谁听都觉得不可饶恕。

    先太子的人怎么了,就算先太子自己在这,难道就能放过他?

    纪楚跟薛明成这好好休息几日,从三月初到七月中旬,他们几乎一刻不停。

    这期间,还有不少官员登门拜访,皆被两人婉拒了。

    没办法。

    真的太累了啊!

    钦差一行人,都是连着睡了好几日,这才缓过来。

    一直到审查工业作坊园的几位大人也回到京城,他们两个才出门应酬。

    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这两队人马打得配合有多妙。

    听说最后阶段,各家抢着送粮,就是为了延长审查的时间。

    因为那些作坊老板们发现,过了审查的作坊园,效率确实增加了。

    人家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促进大家生产。

    不管景大人还是刘大人,指点都很到位。

    这些指点肯定要收费的,费用也不是人家拿,就是给灾区捐粮。

    这般做法,谁又能指摘什么。

    一心为百姓,一心为平临国,只会让其他人自惭形秽。

    不过很多人多了另一个疑问。

    那就是审查队伍里的周大人,您跟纪楚纪大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啊。

    你们的关系,跟传闻中一样恶劣吗?

    还是说,大家想错了啊。

    纪楚跟周大人只是私底下会面,表面依旧装作关系一般般。

    至于到底如何?

    你们自己猜去吧!

    他们才不说呢!

    等着京城的事情处理完,纪楚也收到老家的来信。

    此次大旱,原化州也是灾区之一,好在情况一直都算稳定。

    纪楚家的存粮,甚至存款都花得差不多,基本用于接济周边百姓。

    好在旱情一过,附近的水泥厂就能开工。

    皇上赐下的别院也兑现了,当地已经派人去修缮,估计年底之前就能住上。

    纪楚跟乐薇肯定是住不成了,能让家里人换个环境也是好的。

    可皇上的赏赐不止这些,纪楚帮他解决心腹大患,还挽回他的名声,更把灾情一事处理得极好。

    就这样,还要赶紧回昌河州,安置逃荒过去的百姓。

    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更知道他的抱负,想来想去,只能赏赐金银无数,再加官晋爵。

    只是这次的加官晋爵说高调也不算高调。

    自然不如薛明成直接升为江浙总督,还要管着市舶司高调。

    经过这事,薛明成算是破了心魔,做事更加胆大心细,让他负责税收连年增加的市舶司肯定没问题。

    而江浙总督,也是继续处理土地兼并的事。

    同时就连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济府较为配合的王知府他们,也接手纪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继续给灾情扫尾巴。

    这些升官都摆在明面上,听起来就高调。

    到了纪楚这,皇上这冥思苦想,细数纪楚的功绩,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爱卿,这建业侯的印章,就不必归还了。”

    别说纪楚一头问号,就连张太监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建业侯?!

    确定?!

    直接给纪楚封侯吗?!

    可要是仔细想想,纪楚的功绩,确实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矿路是他带来,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学生按照他的步子,一点点建设的。

    还有各地兴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终于成规范的工业作坊园,还有蓬勃发展的数科。

    再加上东北不仅开疆扩土,还带去那么多百姓,安定边疆,驻扎开荒。

    纪楚还要留在那很长时间,直到岐州安稳,逃荒过去的百姓在那边定居。

    这些事听起来简单,可若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人,必然会出乱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没有彻底安稳,甚至草原没有彻底稳定之前,纪楚要一直留在边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鸟,甚至三鸟,把原本会酿成大祸的天灾悄无声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传遍四方,他爱民如子的名声,也是因纪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么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问题在于。

    纪楚太过年轻了,今年不过三十五的他,封侯实在太早。

    所以皇上决定先给建业侯的印。

    等到岐州税收平稳之后,正式封侯。

    其实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了。

    皇上这是给朝中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

    毕竟和平时期的封侯,还是让人太过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觉得,纪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当皇帝最大的幸运,就是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臣子吧。

    所以这建业侯,纪楚当定了!

    第153章

    平临国罕见的旱情渐渐平息。

    但无论朝廷还是民间, 都还留有余波,等着慢慢平息。

    一年旱,三年平。

    这几年里, 各地都会格外小心。

    京城这边的官员们,逐渐恢复日常差事。

    不少人感慨:“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平日是忙了些, 总比大灾大难的强。”

    尤其是户部尚书,天天为国库发愁, 看向纪楚的眼神都带着期盼。

    期盼什么?

    期盼他多出点主意啊!

    赶紧带着大家好好挣钱!

    还是许义许阁老的学生裴新禄撇撇嘴:“他挣钱厉害,花钱也厉害啊。”

    在西北曲夏州的时候, 挣钱的是他,花钱的也是他。

    有时候那挣钱法子,别人都想不到,但花钱的法子,更是花样百出。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纪楚但凡花钱, 无一不是用在民生上。

    这也是皇上不仅赐他家大宅子, 还有意封侯的原因。

    能得这样的贤臣, 自己若不做个好上司,实在是太可惜了。

    户部尚书看了看裴新禄道:“刚刚下值, 你这是做什么?”

    “找纪楚啊, 他还住在驿馆了, 很快就会离京, 找他吃顿酒。”

    户部尚书想起来, 这裴新禄也在曲夏州待过,跟纪楚是同僚。

    说话间,户部尚书赶紧道:“我有个侄孙儿, 今年会试考得不错,正在翰林院当差,你带着他一起呗。”

    今年是会试年,而哪个新科进士,不对纪大人向往已久?

    甚至尚书所说考得不错,那能不错吗,正是今年的状元郎,他侄孙儿说过多次了,想求求户部尚书引荐引荐,这不正是个好机会。

    结交其他人,大家可能还会迟疑片刻。

    但认识纪楚肯定没问题。

    他这人心思正,不会无缘无故坑害别人,若是有心,还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京城哪个大家,不想去结交一番。

    甚至有人还想找他联姻,知道纪楚绝不可能抛弃妻子,都把主意打到他三岁的女儿身上了,也是无语。

    裴新禄摆摆手:“是个小聚,下次再说。”

    即便你是户部尚书,该拒绝还是要拒绝的。

    因为这次确实是小聚,去的人,都是当初在曲夏州待过的同僚。

    大家是为了给纪楚践行的。

    而且纪楚如今忙得厉害,能抽出时间应付不少人,已经够意思了啊。

    至于什么状元?

    让他再等等,看纪楚有没有空。

    这并非纪楚拿乔,而是他好不容易有个空闲的时间,趁着还没回昌河州,不少旧友都过来交际。

    现在七月中旬,纪楚八月初就要离开,可不要抓紧吗、

    这自然也是跟皇上通过气的,张太监特意提前讲了,也不会犯什么忌讳。

    今日去找纪楚,都是在曲夏州做过事。

    许阁老的身份不好前来,但他让弟子裴新禄带了好酒。

    再有薛明成,以及已经回京的刘宝愈刘大人,以及景若瑾景大人,这些人自不用讲。

    至于外面说跟纪楚不和的周大人,肯定也来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颐养天年的岳将军,也就是当初曲夏州常备军的将军,同样也到场。

    他年岁大了,又不像许阁老有实际的官职,自然无所谓。

    巧的是,当年在曲夏州做县令的颜骥,也就是周大人的表侄子同样也在京城,他回京述职,估计九月份会再外派出去。

    颜骥于棉花一道很是精通,各地都争着要他。

    这一群人聚在一起,颇有些恍惚。

    一晃是十几年过了。

    他们这些人里,有的是早就在曲夏州,有的是建设曲夏州时过去,有的则是加入其中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力。

    而现在的曲夏州,早就是富裕地方。

    当地各项工具,别说全国之最,甚至远销海外,说是国外很多贵族,都争着购买。

    这种情况下,曲夏州想不富裕都难。

    困扰岳将军多年的西北关外异族,也因为矿路的开通,变得无比和平。

    现在大家都忙着做买卖,谁有空打仗啊。

    两边要说完全没有矛盾,那也不可能,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在,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乱子。

    所有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经历过战乱的人,不自觉地会维护和平。

    有矿场,有商业,当地的油菜,棉花,麦子,又是远近闻名。

    甚至还有数科联盟。

    可以说,今日的曲夏州早就今非昔比。

    他们这些能参与其中的人,谁都觉得荣幸万分。

    大家也没忘了,这一项项事情,都是谁推动的。

    不总结也就罢了。

    总结下来,纪楚实在太过厉害,他做的事也几乎都成了。

    甚至即将要回的昌河州,明显也能发展起来。

    想来这次回去,便没有什么阻力。

    曲夏州众人开怀畅饮,颇有些回忆当年的感觉。

    在这些人里面,纪楚跟周大人也不用装模作样,两人关系本来就不差。

    当年纪楚头一次年末考核,去的人就是周大人,大人还想着怎么帮他过关了。

    周大人还说起纪楚送的画笔,着实不错,又让他有什么好东西,一定要记得自己。

    周大人对此,可是一点也不见外的。

    再聊起当年的事,大家的话就更多了。

    毕竟这次相聚之后,下次见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接下来几天里,纪楚又见了不少同乡,还有曲夏州以及原化州出身的学生,再有昌河州过来的考生等等。

    以及滇州府白大人等等。

    白大人他们说的,肯定是棉花的事。

    要说滇州府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好,可那里的山实在太高,能耕种的地方也不多。

    多数山地的土质并不肥沃,所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白大人跟纪楚相聚,也并非吃酒耍乐,而是商议如何改进当地的情况。

    说起来,其实也是两件事,一个化肥,一个培育种子。

    培育种子不用说,多培育上好果树,茶树等等,销量自不用讲。

    而化肥不同。

    纪楚说的是化肥,并非农家肥。

    化肥那是化学原料所制,纪楚的意思是,可以找当地工业作坊园合作,摸索一下化肥的制法。

    只有化肥,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利器,同时也能改善当地的土壤问题。

    这还说起来,那就滔滔不绝了。

    连着好几日,滇州府的官员来了一波又一波。

    纪楚知无不言,占城稻的事肯定也讲了,让他们好好搜寻这个产量极高的稻种。

    这些事情,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跟积累。

    更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必然要靠当地官员,更要靠当地百姓。

    但只要有目标,有这份心,早晚会达成心愿。

    滇州府的人走了之后,纪楚跟李师爷也没闲着。

    因为薛明成又来了。

    这次过来,自然还因为市舶司的事。

    如今海上贸易逐渐增加,皇上自然让信得过的薛明成过去处理。

    去是要去的。

    但薛明成也要同纪楚商议,海上贸易到底要怎么建。

    还有周边不安分的小国,又要怎么处理等等。

    虽说以后各自到任地之后,大家还会经常书信往来,但哪有现在说得畅快。

    所以纪楚这看似在休息,实际上公务也没停过。

    要说海上贸易,平临国已经堪称碾压,每年大批货物运出去,再拉回木材香料矿石等物。

    当地海军由当年的廖存锐廖知州,也是如今是海上常备军廖将军去管。

    所以当地海上力量绝对不能忽视。

    纪楚的意思就是,让薛明成多拨款,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危险,就不发展武备。

    再有就是玉米,土豆,番薯这三样东西。

    他们平临国真的很需要啊。

    弄来土豆,直接送到滇州府那是最好的,当然土豆的种植没那样简单,还慢慢摸索。

    总之这话聊起来,更是没完没了。

    还有当地造船业的发展,也需要厉害人物去管。

    这点薛明成直接道:“应该会派景大人前往,他稳重细致,最适合不过。”

    说起景大人,以前在曲夏州的时候,那是能躲就躲,什么事都不管。

    自从换了性子之后,皇上愈发重用,说他稳重,更是谨慎,而且办事能力还强。

    不出意外的话,跟薛明成一起去沿海开造船厂。

    这活确实辛苦,却也是只有心腹之人才能做的。

    那景大人自然也要过来商议。

    七月下旬,驿馆当中,也就属纪楚这边最为忙碌。

    不过纪楚每次来京城,基本住驿馆,自然是不太妥当的。

    可别忘了,要不来几年,他就会被封侯。

    封侯不止名头好听,该有宅院田地庄户,全都会赏赐下来。

    听说礼部已经在着手准备。

    估计下次再来京城,就有地方可住了?

    除此之外,老家的宅子倒是已经定下,大哥大嫂他们还去看了看,写信过来说,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宅子,以后一家子住里面,肯定很宽敞,孩子们已经等不及了。

    确实,他家人口也多,现在的老宅是有些小。

    不过纪楚觉得,这驿馆也有驿馆的好处,不用接待太多人,其实也挺好的。

    毕竟来的人太多,他实在有点头疼。

    好在马上就要离京,不至于接待太过离谱的同僚。

    倒是几个新科进士,找他聊了许久。

    说起来,这些进士跟纪楚年纪相差并不大,状元今年二十九,只比纪楚小六岁,完全是同龄人。

    他们的问题也很多。

    好在纪楚接触的东西多,也能回答一二。

    只是越聊,他们对纪楚的敬佩就越深,恨不得直接收拾行装,跟他一起去昌河州开荒。

    纪楚听着笑:“去哪里开荒都是开荒。”

    “平临国很大,需要建设的地方,也不止这一处,无论去哪都能有所成就。”

    没有哪个地方是尽善尽美的。

    只要愿意,肯定能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

    说完这些话没几日,纪楚跟李师爷等人,便从京城离开的。

    跟着纪楚的众人,其中纽海最是感慨。

    毕竟其他官吏都是平临国的人。

    只有纽海不一样。

    不过他对平临国的看法是:“太复杂了,如果我在这,绝对斗不过他们。”

    “但这里也有很多好人。”

    更有愿意为百姓请命的人,这让纽海平临国的书籍很感兴趣。

    为此,纪楚还专门从京城买了不少书回去,各家经典购置了许多。

    农业工业要发展,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样不能少啊。

    这一路再回昌河州,其实不用那样着急。

    可大家还是不敢耽搁。

    毕竟如今的昌河州,人可太多了。

    留在昌河州的晁同知人有点麻。

    刚开始那会,其实还好些,无非是零零散散逃荒逃难过来的百姓,按部就班安置即可的。

    但等到六月七月,内地的百姓,乌泱乌泱的过来。

    最多的一日,直接来了三四万人!

    三四万啊!

    编成军队,都能打仗了!

    好在昌河州地方更是真的大,能定居的地方也多。

    当然,最好的地方,肯定被最先过来的人给占了。

    可逃荒过来的百姓们也不介意,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即可。

    这些逃荒百姓到昌河州时,正是这里的好季节,天气不冷不热,风清气爽。

    大片大片的荒地,让不少人极为心安。

    胆子再大点的,甚至直接跑到岐州,那边的荒地更多啊。

    别说容纳他们几万人,再来几万,都不是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纪楚收到晁同知的信件,还跟李师爷他们说:“咱们离开那会,昌河州差不多三十八万人。”

    “现在已经有四十六万了。”

    其实现在的人数依旧很少。

    整整一个州,还不如内地一个县的人口多。

    这看似夸张,可看看地理环境就明白了。

    可对比之前的人数,已经增加了八万多。

    昌河州如此,岐州这由二十六万人,也增长到三十万。

    粗略地算一下,从内地逃荒到东北的,已经有十二万百姓。

    而纪楚他们一路回去,路上碰到不少还在路上的灾民。

    他们走得虽然晚,但心意最坚定。

    众人看到纪大人的时候,还非常高兴地打招呼。

    他们要去的,正是纪大人所在的昌河州跟岐州!

    纪楚留下不少粮食之后,便跟李师爷他们快速回任地。

    早点回去,就能早点安置大家。

    最后一批百姓到昌河州时,只怕就要大雪纷飞了,不能让大家冻着啊。

    八月初九,纪楚等人终于回了昌河州。

    从三月初算起,出去竟然已经有半年之久。

    没办法,谁让这场旱情太过严重。

    如今昌河州跟岐州多十二万人,也是这场灾情的延续。

    到家第一时间,肯定是跟家人团聚。

    半年没见到老婆孩子,肯定是想念的。

    不过第二天,纪楚便回到州衙门,晁同知已经等候多时。

    别看昌河州跟灾区隔着千里,可那边发生了什么,这边还是知道的。

    作为官场上的老人,晁同知还知道那边明争暗斗有多厉害。

    若是换个人过去,说不定还真折在里面。

    那些人的手法实在下作。

    说起这个,晁同知还道:“大人放心,那些迷信邪教的百姓,如今都已经清醒了。”

    “岐州发生的事,他们也全都知晓,基本已经知道,那是陷害您的招数。”

    先不说跑了这么老远,就说岐州当年的事,便足以让大家清醒。

    纪楚确实担心这件事,见晁同知处置得妥当,也就放心了。

    只要大家不再迷信即可,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就算有些深信不疑的,听说这事会给纪大人带来灾祸,那就立刻闭口不谈。

    别的就算了,影响到纪大人,那是万万不行的。

    纪楚无奈摇头:“等安定下来之后,就要开始扫盲。”

    扫盲?

    什么东西?

    晁同知心里装的事情多,没有多问,转而说了下一件事。

    还是百姓们的安置问题。

    新来的十二万百姓里,多数人在想办法安置下来。

    土地好说,这么多荒地供他们买卖。

    就算一时拿不出钱的,可以跟官府签订契约,分多少年,用粮食还清即可,利息也是极低的。

    所以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问题在于,他们只顾着开荒,不盖房子。

    有些人就算盖了,也是草草了事,觉得能用就行。

    那些房子盖的,让本地人眼前一黑又一黑。

    “这东西能住人?”

    “冬天能把一窝人全冻死。”

    “赶紧拆了重盖吧,我们这牲口都不住这种破房子。”

    别怪当地人说话突然难听。

    主要这种房子,真的能要人命啊。

    这里可是昌河州,冬天冻死人,简直不要太轻松的。

    而且大家发现,这些外地人的房子,厚薄也有讲究。

    越靠近南方的地方,房子越简单。

    这也难怪,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就算是网络发达的现代,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极冷跟极热的区别,何况古代。

    不少人想的是,再冷能冷到什么地步,扛去就不行了。

    当务之急是土地啊。

    这么多土地,还是他们的土地,不立刻开荒,实在太可惜了。

    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不盖房子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懒惰,只是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土地上。

    这几乎是很多人的执念,终于有土地了,终于是自己的土地。

    这种感觉,昌河州许多人根本不明白。

    晁同知担心的就是这个,他也是外地来的,能不知道这里过冬什么样吗。

    此事估计,也就纪大人能劝动。

    纪楚无奈叹气,这种事谁也不能怪,无非观念不同,而且逃荒过来的百姓,都有些土地情结。

    突然得到心心念念的东西,他们恨不得吃住都在土地上。

    当地人也看在眼里,只觉得众人可怜。

    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谁看了不心酸。

    但心酸归心酸,那房子还是要建啊!

    不然真的会死人。

    现在八月份,等到九月份就会下雪,你们怎么办?

    纪楚直接让工司那边,出了一份本地房屋指南,房屋厚度是多少,火炕应该怎么建,房顶应该是什么样的。

    反正结合本地情况,以及本地的经验,尽量省工省料,做成一份适合昌河州跟岐州的房屋图纸。

    再由他的名义直接发下去,规定本地百姓必须按这个要求去盖。

    水泥跟一定的建筑材料,也可以暂时赊账,用房屋做抵押即可,同样是明年收粮了再还。

    同时,各县还要提供工作,修路也好,修水渠,做工等等,让大家有机会多赚钱。

    再者还要多说这里的雪到底有多厚,这里的天气到底有多冷。

    不仅如此,州衙门也要抽出人手。

    之前就请当地百姓,以及过来投奔的外地百姓盖房子,现在还要继续。

    既是给大家一份活计,同样也给路上的逃荒灾民一条生路。

    总之这些事都要做,还要快。

    他们的目标,便是安置好所有百姓。

    昌河州跟岐州各地接到命令后,都开始行动。

    唯一愁眉苦脸的,大概还是户司主事。

    大人一回来就花钱!

    花的还这样多!

    虽说本地靠着渔猎,靠着养殖,靠着棉花,还有已经在改进的盐场,确实多了不少税收,那也不能这么花啊!

    纪楚笑:“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养殖行当可是不俗,放心吧,库房不会空虚的。”

    户司主事勉强扯了个笑,意思很明显。

    大人你说的话,您自己信吗!

    你听听这合理吗?

    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乐薇跟祝耘祝亚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们又挣到快钱了!

    纪楚赈灾之前,他们三人便在沿海县里建了造船厂。

    这里的造船厂规模比较小,基本只造渔船。

    可因为设计的合理,吸收了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加上配套的渔网,已经是本地渔民人人向往的好东西了。

    好在这东西就在本地生产,定价并不昂贵,各家努努力都有希望。

    昌河州跟岐州的渔民们,日日都盼着买这样的渔船。

    同样以渔猎为生的梁国渔民,自然也发现这样的好东西。

    可不管昌河还是岐州,都是平临国的人,价格自然便宜。

    卖到国外,那就是两个价了。

    梁国国王原本不打算管,可本地渔民闹得厉害,还扬言不就是一百多里的路,他们抬抬脚就搬到平临国。

    反正风俗习惯,甚至气候都差不多。

    大不了去那生活啊。

    人家平临国对百姓很好的!

    又来!

    又是这样!

    但这一次,可不是平临国的人撺掇。

    如果在现代,梁国国王就知道,这是虹吸效应。

    可他并不知道,只能咬牙帮忙付其中差价。

    不付的话,等着梁国人都走光吧。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百姓偷偷摸摸离开。

    谁让人家平临国对百姓确实好。

    甚至连中原十二州府的旱情都有所了解。

    面对天灾人祸,人家朝廷努力救助,送了不知多少粮食,灾后还帮着重建,甚至免除田税。

    这样的国家,怎么不令人向往?

    怎么不让人敬佩。

    想到这,愿意来昌河州跟岐州的人更多了啊。

    纪楚了解到这些后,心里默默道,怪不得两地人口越来越多,都在往这边跑,人口不多才奇怪啊。